“入世”大盘点①:20年风云激荡,财险四大险种“喜怒哀乐”
车险
十年河东 十年河西
在各类细分财险业务中,对行业整体保费规模贡献最大的莫过于机动车辆保险,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车险。
截至2020年末,车险保费收入为8244.75亿元,占到财险整体保费规模的60.7%,可以说车险业务的规模,决定了我国财险业的基本盘。
然而,20年来,车险业务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这一点从起伏明显的保费增速指标即可看出。
以2010年为节点,数据显示,2010年以前的十年,得益于“入世”后我国汽车销量不断增长,车险保费规模也随之扩张,保费年平均增速达到近25%。其中2004年、2007年和2010年的保费增速更是超过30%,分别达37.93%、33.98%和39.37%。同时,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内,车险保费规模完成了从不到500亿元到突破3000亿元的飞跃。
然而,随后的十年车险市场却没能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,保费增速逐渐回落,从2011年的16.67%降至2020年末的0.69%。可见,这十年也是车险市场失速放缓的十年。
究其原因,行业皆知,2010年后,中国汽车市场保有量逐渐趋于饱和,继而车险保费收入也难有大幅增长,特别是自2020年9月以来,监管推动车险综改,要求降价、增保、提质的大背景下,车险市场更是进入了转型换挡的阵痛期。
农险
政策加持 后来居上
与我国车险业务逐渐走向疲软不同的是,财险行业中,看似体量不大的农险,近年来却在政策的加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,保费规模显著增长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末,我国农险保费收入达814.93亿元,较2001年末仅有3亿元的保费收入增长了271倍。
梳理农险近20年的保费增速变化,智慧君注意到,有一个时间段不容忽视,那便是2007年。在此之前的多年里,农险保费规模一直不足10亿元,截至2006年末,还只有8.48亿元。但到了2007年末,保费收入突增至53.33亿元,同比大增529%,这也是近20年来农险保费创下的最大增速。
农险业务之所以在2007年出现显著增长,主要源于自2007年起,中央政府决定开始使用公共财政补贴农险保费,由此揭开了中国发展政策性农险的篇章。随着政策性农险覆盖面的逐渐扩大,截至2020年末,农险保费规模已突破810亿元,成为全球农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。
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愈发重视,农险业务也保持着较强的增长动力。数据显示,自2016年起,农险保费增速已连续五年实现正增长。特别是2020年,在疫情影响下,农险保费增速仍高达21.18%,位列各类财险保费增速第一。
不过,从目前农险占财险业保费规模仅有6%的比例以及保险密度和深度来看,农险业务发展并不充分。据了解,2018年,我国农业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数据分别约为0.88%和283元/人,同年,美国农业保险深度则为5.94%,是我国的6.75倍,保险密度是我国的600多倍。
对于农险发展,分析人士也指出,未来应发挥好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作用。根据我国农业保险的长期实践经验,中央财政支持是农业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。运用好WTO规则下的“绿箱”农业支持政策工具,扩大保费财政补贴,切实发挥好农业保险作用。
家财险
长期遇冷 占比不足1%
在我国财险业发展中还有一类险种不得不提,那就是保障家庭财产风险的家财险,按照我国14亿人口、3.5亿家庭为家财险提供的广阔市场条件来看,家财险本应有较好的增长前景,但实际上,20年来,家财险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末,我国家财险保费规模为90.79亿元,仅占我国财险业整体保费规模的0.67%,尚不足1%。而在美国保险市场,家财险却是非车业务中的最大险种,业务占比平均在15%左右。
“入世”20年来,我国居民的整体经济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大幅提升,需要保障的家庭财产也具备一定规模。那么,缘何多年来家财险始终发展遇冷、难有起色呢?
总结下来,有以下几点原因:
○ 在消费者需求方面,民众购买家财险的积极性并不高,不少人认为家庭财产发生风险的概率比较小,并没有投保的必要,这或是导致居民投保意愿不高的原因之一。
○ 从财险公司角度看,多年来险企对于家财险的创新开发重视程度也不够,产品形式过于单一,缺乏服务型的家财险产品。因此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,险企与潜在客户的距离都比较远,在没有服务场景做支撑的情况下,难以与客户形成较强的黏性。○ 我国对于家财险的宣传力度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。对于事关上亿家庭财产安全的险种,家财险理应发挥较大的作用,但我国居民目前对于家财险的投保意识和认知度却严重不足。而在国外市场,部分银行会强制要求借款人在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时,必须给按揭抵押的房产购买家财险,以防止房产抵押期间房屋遭遇事故而受损。由此不难看出,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家财险,对于我国财险业而言,还是一块待开拓的蓝海,但具体该通过何种方式打开市场,形成规模,提升居民的投保意愿,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信用保证保险
盛极而衰 败于内控
如果说财险业务中哪类险种命运最为跌宕坎坷,那信用保证保险一定榜上有名。从规模发展上看,数据显示,2020年末,信用保证保险的保费收入为688.57亿元,较2001年末的4亿元,20年间增长了近171倍。
事实上,信用保证保险真正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时间并不长,截至2016年末,其保费规模还未超200亿元。但到了2017年,随着互金行业的快速发展,融资类信保业务需求激增,信用保证保险保费规模也一举突破300亿元,达到近380亿元,当年保费收入增速达105.95%。
随后的2018年,信用保证保险仍以超70%的保费增速大幅领先财险业平均水平,2019年该类业务保费规模更是达到了843.65亿元的顶峰。在此期间,不少险企一度将信用保证保险视为拉动非车业务增长的主力。
然而,信用保证保险的高光时刻并未维持多久。随着近两年宏观经济下行、信用风险压力加大、互金平台接连爆雷,众多险企融资类信保业务也出现大幅承保亏损。
由此,自2020年起,针对信用保证保险业务频繁曝出的风险事件,监管发布多个文件予以约束,险企也集体对信保业务采取战线收缩战略,以求快速出清风险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末,信用保证保险保费规模同比降幅达18.4%。
从疯狂扩张到黯然落幕,信用保证保险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,而一众险企也通过交出的巨额亏损“学费”,上了一堂沉痛的风控之课。
对于信用保证保险的未来,很多人认为不应该一棒子打死,毕竟其助力小微企业融资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仍在。接下来,险企还应强化风控内功,提升反欺诈能力,在“依法合规、小额分散、风险可供”的经营思路下,开展业务。
“入世”20年,中国财险业跟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脚步,实现了华丽蜕变,在宽松的政策红利下,保费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。然而,拓荒时代终究会过去,财险业发展已经从要规模向要质量转变,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财险机构还需摆脱固化思维,在不断革新和突破中,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。
End
精彩回顾